建设肠健康文化体系

来源:中国公众营养网   2014-11-17 14:33:23

建设肠健康文化体系

 

于小冬  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主任

 

首先要祝贺今天获得表彰的22个优秀的地区和企业!非常高兴聚集起这批产业的中坚力量,共同来迎接预计今年将会到来的肠健康市场发展高潮。我们共同做这个工作,可以比企业单打独斗取得更好、更多、更有效的成果。表彰名单是由专家们推荐的,涵盖原料、终产品和营销企业。选择企业的范围是全国、全产业链,但是也可能有遗漏。如果发现其它应表彰的企业,我们通过专家评审再予以补充。

肠健康很重要,从2007年开始作为国家专项工作启动,到今年已经七年了。今天要谈的是肠健康工作中的“科学”和“文化”问题。这篇文章很大,而且可能越来越大,怎么把它做好,怎么能突破?由我来破题,邀请大家共同探讨。

“科学和文化”,不仅对“肠健康促进工作”来说需要研究,对任何一个企业或者项目的工作都是如此,这是一种顶层设计。在顶层设计里面离不开两个“权”和两个“点”,两个“权”中一个权叫做话语权,一个权叫做行业组织权;两个“点”是什么呢?一个就是文化,一个是科学。如果没有这两个点,没有文化的引领,没有科学的支撑这两个点,组织权也好,话语权也好,都拿不到。下面我就肠健康产业的科学和文化,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我们中国历史上,作为产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很辉煌的,中医药、瓷器、丝绸、茶叶等,都是这样,都离不开科学和文化的高度。我们的大船出海走向全世界,既有精湛的生产技术,同时有理论的总结,还有文化的提炼和非常生动的故事。

举个中医药的例子,历史上中医药不仅有大量的理论书籍,大量的配方、验方,更重要的是具有“医哲学”和思想文化的高度。中医认为“上医治未病”,“治未病”这三个字就体现了中医的目标诉求。贯穿了我们古代医学对健康的深刻理解。什么叫健康?咱们可能会用一本书来阐释,人家就是三个字“治未病”,高度提炼了中医药产业的文化思想。途径是什么呢?就是调养结合,用四个字高度概括。至于中医科学,博大精深,由于时间原因我不展开说了。总之,我们的中西药产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缺了文化、少了科学,就没有生命力,也做不大。这就是中医几千年来长盛不衰的原因。

现代西方医学发展后,曾经有些人以为中医(包括世界各地的传统医学)将被取代。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发现仅仅是手术刀和药片并不能给人类的健康打“保票”,更不能“治未病”。反而是,西医走向了“保健医学”,越来越重视“治未病”;现代的营养学也越来越重视营养物质的协同效应,使得1和1相加后大于2。这无异于中医的组方和配伍。按摩、针灸、推拿等保健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各国接受,显示出中医强大的生命力。

再举一个例子。欧洲向中国推广橄榄油、红酒、奶酪,人家并没有一种一种地向你推产品,也没有仅仅依靠打折手段,买三瓶送一瓶,买五瓶送两瓶,来回来去地靠降价卖东西。欧洲推出了“地中海健康饮食结构”。这个健康饮食模式推出来以后,用科学证明这些食品对心脑血管的健康有用,教育和吸引消费者。因为人人都想健康长寿,人人都想过高尚的生活,人家把产品融进文化和思想,有效快速地扩展中国市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谁习惯喝那个带酸味的葡萄酒?过去都是喝甜味的。谁吃那个橄榄油?过去都是都是追求花生油、香油那个香味。奶酪也如此,中国人尤其是汉族,一般不习惯那个味道。可是用健康饮食模式这种提法、这个文化,洗了中国多少亿人的脑!用二三十年的时间,把一些中华民族不吃的食品,变成大家现在追求的食品。我觉得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就是科学在支撑。

还可以讲个例子。大家知道大多数中国人历史上不喝牛奶,不以牛奶为主要食品。曾担任蒙牛董事长的牛根生先生到我的办公室,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我到荷兰去访问,跟荷兰的女士谈话,需要仰着头跟人家说话,感觉很难受。所以,我下决心要让中国人喝奶,让中国的男人能平视着跟人女士说话。想一想,这就不仅是说牛奶这个产品了,也不是仅在卖牛奶了。这里面有思想,有文化,有诉求,也有故事。

我们再来谈谈中国的微生态(肠健康)这个工作。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文化去做?既然产业的中坚力量都在这儿,我们是否应该研究一下如何形成中国的肠健康文化或者微生态文化?希望大家共同来研究,促成这种文化。肠健康应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它包括方方面面。比如说,整体的,它要不要有一个总体的形象?有没有一个核心的诉求?要不要有一个能打动人的标语?要不要有一个统一的标识?……

那么,我们做这件事情的科学支撑又是什么?刚才美国加州大学的教授,介绍了她同龙力公司合作在美国做的实验,我觉得很有说服力,起到了科学支撑的作用。教授讲的这个小白鼠肥胖试验,其实国内也有科学家做了类似试验。复旦大学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发现由于细菌的作用,引起人的肥胖等慢性疾病,提出了科学的数据支持。如果我们很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将肠内菌群的事情讲得更清楚,我想市场的拓展还会大得多!微生态科学,既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我们“保健医学”的基础。全世界“保健科学”发展如火如荼,而我们中国现代医学中的保健医学,不能说无声无息,但是发展太慢、声音太小。谈科学支撑问题,还要关注营养学的新进展,国际上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新成就。

下一个问题是如何讲故事,如何把科学的新成果揉进我们的工作。我们现在遇到如此严重的水气土环境的污染,遇到这么严重的雾霾,产生大量伤害身体的自由基,要求摄入更多、更全面的营养物质来对付。这些营养的吸收要通过肠道来吸收,但是我们又遇到了危机——肠动力不足。因此,我们要讲肠道危机的故事;讲好坏细菌的故事,讲“益生菌”和“益生元”结合的故事……

在建设肠健康文化体系中,还有一个事情就是举办产业发展的学术论坛——掌握话语权。昨天晚上我和袁教授讨论,必须通过把握话语权引导这个产业。当然,还要树立行业的领军人,我们内部讨论过,建议推举XX教授。在这个行业里头,这么多企业都很尊重他,能不能作为中国肠健康,或者是微生态这个领域的领军人?顶尖的专家团,同样需要组建,包括一些首席专家在内。再一个事情是确认新闻发言人。刚才主持人谈到MH370失联飞机的事,大家都很关注发言人说什么。我们也得有一个全行业的发言人。

以上谈的都是形成产业的一个文化体系,要归纳总结出我们行业领域的发展文化,用文化来给别人洗脑(教育)。毛泽东同志从家里走出来的时候,一把油纸伞胳膊底下一夹,既无金钱,也无军队,可以说什么也没有。但是他会搞《湘江评论》,让大家接受他的思想,认为跟着他有希望。国民党邀请他当中央的宣传部长:军队也有自觉自愿跟着他走的;一些有钱的人也会支持他。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就是说我们如果不讲文化,没有文化的提炼,做不好这么大的一个产业。

因为我们要长久地做这件工作,而不是一天两天。肠健康这个项目的二期从2013年开始,第一阶段设计是五年。但是我想,就是再做二十年,我们也远远做不完这件事。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必须作长期考虑,必须进行顶层设计,以文化为引领,科技为支撑,通过抓好话语权和组织权,把中国肠健康工作做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