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营养状况提高人口素质是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突破口

来源:   2009-08-24 15:00:31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至今还有29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上。特别是不发达地区,集中了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经济上比较窘迫,生产和生活环境较差,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较低,人群营养显著缺乏,身体发育和智力成长令人担忧。人的“综合能力”和整体人力资源状况,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
      为减轻直至消除贫困,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然而,由于贫困地区大量的贫困人口自身的条件限制(营养不良、劳动能力较差等),政府的扶贫开发政策受到影响。大量的营养不良人群的存在,不但不能创造价值,相反还增加了资源消耗,加重了政府财力和社会负担。导致政府政策实施效力的减弱,经济发展后续能力的不足。甚至有些贫困地区出现返贫和贫困程度加剧的现象。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同时也证明,单纯的通过发展经济来消除贫困,是不能全部达到目的的。在1985-95年的10年期间, 全球长期营养不良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占人口总数50%以上的),其人均收入的增长全部处于停滞或下降的状态。类似地,在那些长期饥饿的人口超过30%的国家中,其大部分国家的收入增长也处于停滞和下降的状态。这些现象表明,营养不良不仅仅是贫困的象征,而且也是造成贫困的根源之一。中国也不例外。加快中国贫困地区人群营养状况的改善,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进一步推进政府扶贫开发政策,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中国政府扶贫开发政策中,突出了生产生活等宏观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政府十几年中,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投入了大量扶贫资金,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中国扶贫战略重点,从一般救济式转向开发式扶贫
在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过程中,中国政府制订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途径、措施和政策。为了加快扶贫攻坚的进程,确保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如期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强调了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并把它作为中国扶贫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救济式扶贫可以缓解贫困人口一时的生活困难,但不能使之真正摆脱贫困。开发式扶贫实质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生产和流通,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从而在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能力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能力。
(二)中国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90年代,中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生态失调,经济发展缓慢,文化教育落后,人畜饮水困难,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地区。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基本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为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一宏大目标,政府要求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有助于直接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当地原料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认真抓好科教扶贫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到村入户,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从1996年起,国家建设项目开始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除了扶贫专项资金外,中央还在中西部地区增加规划大中型建设项目,以加快中西部地区开发资源,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由于国家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使得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发展能力有所增强。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存发展环境。
(三)中国扶贫工作体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扶贫工作中,政府为了提高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大了对贫困地区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投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卫生、教育状况和广播电视普及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乡村通公路的比重、拥有学校的比重、通电话的比重、通电的比重和安全饮用水的比重,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的社会服务事业发展较快,与全国的差距有所缩小。政府各种形式的扶贫活动的积极开展,推动了贫困地区的教育、文化和医疗等社会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相结合。
二、在扶贫开发政策中,不应忽视人的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认真回顾中国十几年所走过的扶贫道路,我们可以发现,政府采取了包括财力、物力和人力在内的大量投入,效果比较显著。但是即便如此,一些地区仍然出现了返贫和贫困加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在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进程中,没有注意贫困地区人群的开发,没有把贫困人群的营养改善、劳动技能提高和智力发展,与经济发展等同起来。在坚持经济发展的同时,轻视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结果由于大量营养不良人群的存在,降低了政府扶贫开发政策的效力。这也印证了营养不良是造成贫困的根源之一,而贫困又加重营养不良的判断。在这方面国外也有很多实例。
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良的人口、比例和地区分布
地区
营养不良人口的百分比
营养不良人口(百万)
1990-92
1994-96
1990-92
1994-96
非洲南部撒哈拉
40
39
196
210
近东和北非
11
12
34
42
东亚和东南亚
17
15
289
258
南亚
21
21
237
254
拉丁美洲/加勒比
15
13
64
63
所有发展中国家地区
20
19
822
828
资料来源: 联合国粮农组织(UNFAO),SOFA 98。注: 数字相加与总数不符是由于未计入大洋洲。

[点击浏览该文件:改善营养状况 提高人口素质(2004.4.28).r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