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众营养改善行动纲要实施方案

来源:   2009-08-24 14:56:46
      国务院分别于一九九七年、二OO一年批准印发的《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和《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是我国加快食物发展,改善公众营养状况,全面提高民族身体素质的纲领性文件。为具体落实上述两个文件中有关营养改善的内容,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以利于切实做好纲要规划期内(至2010年)的工作。
一、当前我国公众营养状况
1、儿童营养状况总体上得到明显改善
儿童营养状况是衡量人群营养状况的最敏感指标,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是人口素质的基础。因此,国际上除了对膳食营养进行监测外,均以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作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给以关注。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营养状况在1990-2000年的10年内有了很大的改善。低体重率已下降41%,生长迟缓(身高不足)率下降52%,基本上达到了我国九十年代儿童发展纲要的目标。
(1)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大幅度下降。
全国平均,1990—2000年低体重率由19.1%降为11.2%,生长迟缓率由33.4%降至16.1%。
(2)城乡差距有所缩小
      城乡低体重率由1990年相差14个百分点减至2000年相差10.9个百分点,生长迟缓率由相差32个百分点降至相差17.6个百分点。
(3)儿童身高体重发育向均衡发展
      5岁以下儿童在营养改善过程中往往体重增加先于身高增长,在低体重率得到改善的同时,按体重计算的身高会出现恶化现象,这实际上是身高体重发育不均衡的结果。1990—1995年,我国农村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由22.6%降至17.8%,但正常体重儿童身高不足的比率由28%上升至31.3%。1995年后这一现象逐步改善,出现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同步下降的现象,说明身高与体重发育趋向平衡。
2、儿童营养不良问题依然存在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强烈的二元结构特征,儿童营养状况在总体上得到改善的同时,营养不良的问题依然存在,有些地区甚至还相当严重。
(1)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儿童营养不良问题还相当严重
      2000年,农村5岁以下儿童仍然有五分之一身高不足,八分之一体重低。1998-2000年,农村儿童身高不足虽有所改善,但低体重率没有变化。贫困农村儿童生长迟缓率没有改善,仍高达30%;低体重率反而增加了2.7个百分点。
(2)0—18月龄婴儿营养不良问题比较突出
      婴儿在出生以后至18个月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高发期。我国儿童出生体重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体重并无差别,但出生后至18个月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迅速上升,此后一直保持到5岁,基本平缓。说明0-18月龄婴儿营养不良问题比较突出。
3)农村儿童身高体重不足
      农村儿童身高体重发育普遍落后于城市。0-6月龄,农村婴儿体重比城市同龄婴儿平均低0.32—0.71公斤,到5岁时,体重相差1.16—2公斤。其身高在0-6月龄时与城市同龄婴儿相差1.33—2.76公分,长到5岁,身高相差可达2.28-5.56公分,其中贫困农村5岁儿童身高仅相当于城市4岁儿童。
(4)西部地区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高
      西部地区儿童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都是东部的2倍。1998-2000年间,东部儿童生长迟缓率下降了2.7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基本未变,低体重率反而上升了2.6个百分点。
(5) 缺铁是我国普遍存在的营养问题
      由于我国膳食中植物性食物占主要部分,铁的吸收率极低,因而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公众普遍存在的问题。2000年监测说明,城市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为12.3%,农村为26.7%。其高峰年龄为6个月,农村6个月儿童贫血率可达50%。
孕妇贫血是因而贫血的直接原因。据1998年监测,育龄妇女的培训贫血率城市为27.5%,农村为41.2%。
(6)维生素A的亚临床缺乏在儿童中已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维生素A缺乏在我国主要是亚临床表现。据首都儿科研究所的调查,我国处于中度维生素A缺乏的省有7个,其中6个为西部省区,广西儿童维生素A缺乏高达42%。
3、营养摄入不足和营养失衡问题并存
      城市居民膳食热能摄入自1992年以来一直保持稳定,以标准人计算,达到了人均每日摄入热能2400大卡左右,蛋白质74-75,脂肪热能比28-29%。农村居民膳食热能由1992年的标准人每日摄入2294大卡增至1995年的2400大卡,此后一直也保持稳定蛋白质60-70。脂肪热能比也由1990年低于15%增加到了2000年的17.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食物消费行为随之变化。10年来,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方向是:肉类和食油消费持续上升,谷类消费持续下降,城市膳食脂肪热能比已接近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水平的高限(30%),有的大城市甚至超过了高限,达到32%。谷类消费的减少使膳食脂肪密度增高,易于造成热能摄入增加,这是营养失衡的关键。
      由于膳食结构失衡,体力活动大大减少,慢性病危险日益增强,根据资料分析,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和脑卒中归因于膳食因素者可达21-25%。如以体质指数24和28位超重和肥胖的分界点,我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约占30%和12%。儿童肥胖日益增加,1999年上海6-14岁儿童肥胖率为10.3%,超重率26.7%,6-12岁为高峰年龄段。
      就农民来说,大部分农民仍是膳食营养不足、有待改善的问题。1998-2000年,农民的谷类消费基本持平,肉类、蛋类消费略有增加,其膳食还未出现失衡问题。

[点击浏览该文件:纲要方案.r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