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冬主任在人民网谈营养改善与健康

来源:   2009-08-24 14:50:31
       人民网北京5月22日电(记者 王鹏)昨天国家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教授做客人民网,谈营养改善与健康。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主任于小冬教授。
     于老师,你好,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我们国家城乡膳食营养状况跟前些年相比有很大的改善,同时我们也发现,营养缺乏、比例失衡、结构失衡,微量元素缺乏状况在我们现代人身上又多了起来,这种情况是不是说明我们在饮食当中有一些误区呢?
     于小冬:应该说是的,第一,由于我们饮食中有一些不太科学的饮食习惯,第二,营养知识方面比较欠缺。第三,由于我们工业加工技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具体来说,比如说营养知识的问题,我们中国人在几千年来比较讲究吃,也认为自己比较讲究营养。但是这个营养和我们科学的营养知识还有一段差距。因为在中国现代教育课程里,基本上科学营养知识讲得不多,这样造成了一个我们国家的国民有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人认为,“营养盲”比“文盲”还多。就可能这个人很有知识、有不同的专业,但是他对营养学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所以这会造成我们在饮食上会有一些认识不清、误区的地方。
     第二,我们有一个饮食的习惯问题。他学了一些营养的知识,他也知道少吃油、少吃盐,但是有一些饮食习惯很难一下子改掉。
     第三,随着我们工业的发展,现在工业技术越来越前进,比如说,我们的一些加工越来越精,越来越细,食物本来的营养结构被破坏,这也会对我们的营养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最后,还有一个饮食习惯问题。膳食结构,我们是属于东方膳食结构,这个膳食结构它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脂肪酸为影响微量元素的吸收的一个客观原因。以上这些原因,都造成我们营养上出现一些问题。
      主持人:这是不是跟西方国家有比较鲜明的对比,比如他们要对孩子要进行营养教育,还有他们的饮食结构,如果我们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他们可能就以肉食为主是这样吗?
     于小冬:是这样的。先说饮食结构,的确东方和西方不太一样。你说哪个绝对好呢,我说不是的。实际上我认为这个过程应该是互相靠近的过程。完全植物性的食物你会缺乏营养,实际上从全球来看西方在提倡中国式的饮食,但是中国也提倡要有一定肉、蛋、奶的摄取。从教育上来说,我知道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他们把饮食、健康,营养知识一般是作为中、小学孩子的一般性教材里要有一个普及。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应该有一个需要加强的地方。
     主持人:目前还没有是吗?
     于小冬:目前极少,所以我们基本上中国人只要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所以你问他营养科学知识,他一般都比较欠缺。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营养缺乏,我们很想知道,营养缺乏和营养不良,结构失衡,会导致什么样的危害呢?
     于小冬:“营养不良”咱们可以从人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尤其是孩子,在孕育过程中,就是胎儿过程中,如果营养不良的话,会出生畸形儿童,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长发育,包括智力,因为有一些孩子生出来就是无脑儿,呆傻,神经管畸形,这样孩子生出来以后是一生的残疾。就是说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某种微量营养素严重缺乏,那么小孩子生出来以后,生长发育同样就是不能够离开充足的均衡营养供应,如果缺乏的话,仍然会造成他智力发育和身体体格上的欠缺,而且这种欠缺有一句话说:“没有后悔药吃”,它是不可逆转的,这个阶段如果很多人认为我这个营养不充足,以后我有钱了或者家里买了汽车以后,我们全家人再补营养,这就不行了,这个是不可逆的,孩子在生长各个阶段,营养有不同需求,千万不能有“补课”的思想。这是对孩子。
     另外对成年人,充足的营养是什么,就是工作能力,学习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同时就是劳动力。咱们说一个简单话,营养素有一种铁,缺铁就是缺劲,铁是补充给你力量的,这就是你的劳动能力。同时,营养素缺乏以后,会影响一些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很多的疾病跟营养素缺乏有关。比如说癌症、心血管疾病、肥胖症、高血压病、糖尿病都跟微量营养素有关,当然跟洪量营养素有关,在人不同阶段由于营养缺乏会造成不同的问题。
     主持人:有一些人一直有这样的疑问,疾病跟营养有关,但是我们的父亲、母亲、我们的爷爷、奶奶在50、60年代时没有癌症、心脏病,为什么现在吃的好了反而有这么多人得这些病?
     于小冬:一方面我们当时医学方面的情况不发达,有一些情况你是不认识,第二,不同阶段有不同问题,比如说六、七十年代,经济比较困难,你想多吃肉,多吃蛋,但是没有。但是当时有多少人得了浮肿,有多少人得肝病,另外一方面问题也反映出来是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收入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问题。我们现阶段应该先解决这些问题。
     主持人:您说的这种状况,在我国城市和农村营养不良的状况有没有区别?
     于小冬:根据我们第四次全国营养和健康情况的全国普查,国务院2004年公布的结果显示,这个应该是我国最新的权威普查结果来看,从洪量营养素、热量、蛋白、脂肪这些东西城乡之间是有区别,城市可能大家所说的“营养过剩”表现过多一些,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仍然有洪量营养素摄入不足情况,这方面是有区别的。
   
     但是从微量营养素的缺乏来看,城乡的区别并不是太大。一个是营养素缺乏的情况缺乏并不大,第二,由此引起缺乏营养相关疾病,除了糖尿病等其他几项慢性疾病情况外,发病率差距也不那么向我们想象大,所以现在从全国来看,从微量营养素方面来说,补充微量元素应该说部分在城乡、大家都有这个问题,从统计数据上是有这样的洪量上的区别的。就是说,在营养相关疾病上,只有糖尿病发病率可以区别农村和城市差距大一些。其他的一些心血管、肺癌并不是向想象中那么大,在从事工作量上来说,没有那么大差距。
     主持人:刚才说到了它的缺点和危害,我们想从宏观上改变整个公众的营养状况,以及作为个人、家庭改善我们的营养有什么对策?
     于小冬:从全世界来看,营养改善或者营养素补充,使它均衡。其实是有三条主要的道路:从根本上最好是从食物中取得平衡,从食物中得到多样、充分的营养。这个途径是最好的。同时还有两条途径:一条途径就是说,当你营养不足时,我们把食品,尤其是在主食里添加进去营养素,这叫“强化食物”。比如说,我们原来说的碘盐。为了防止“大脖子病”,在盐里添加进去碘。第三是吃补充剂,实际上这个“补充剂”我们也不陌生。我记得在50年代初,60年代时,咱们中国计划提高免疫力量,给大家每家都发一些鱼肝油丸,包括片剂液态的。
     这三种途径从理论上来说,全面的吃,使它营养均衡化,科学化,得到健康身体这是最好的。但是,他还是有一定的问题。什么问题?你比如说我们强调一定量的肉、蛋、奶和植物纤维比例,要懂得这个比例的意思,比例是多少。知道这个比例要有钱的才去去买,贫困的农民一家收入不到一千块钱,你跟他讲这个也是不可能。
     第三,现在我们管在北京独身一人的叫“北飘”,他们也很难做到均衡,天天让他去接待白领、接待客户,他们有很多方方面面限制,所以,从理论上最好摄入营养剂,但是比较难做到。而且尤其是我们中国人,确实在营养方面比较欠缺。
     第二,强化食物,大家都认为比较好。因为它有几个优点:
     第一,营养素的补充是国家根据国家公民的情况,根据营养缺乏的数据,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根据国家的法规采取低量、低位补充的方法,按一定的比例加入到食物中,很难吃多。很难出现危险。再从强化食物方面来说,搞了七、八十年还没有听过谁由于吃强化食物而吃出毛病和问题的,就是说它要安全。
     第二,经济,经济就是便宜,把营养素加到食物中把它混匀饮食非常方便,从工艺上讲也不复杂。
    第三,广谱,任何人吃都可以吃,大人、小孩都可以吃。
     第四,不改变食物原来的颜色、味道、口感,这样老百姓才可以接受。所以强化食物作为各国政府主要首选的改善途径。
     第三是补充剂,补充剂也是非常好的,但是它有一个前提,第一,它的价格比其他摄入方式贵一些,你要吃补充剂要有一定的收入、有经济支撑能力的人才可以。第二,要有知识,吃多了是不合适的,要有医生指导,要有经济基础,所以补充剂见效很快。
     所以这三种东西,各有各的优点并不矛盾。都应该尽量通过食物多样化改善你的营养摄入。
     主持人:我们接着第二条、第三条详细说一下,你刚才介绍全世界的情况,我们国家在推动膳食改善还有强化食品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于小冬:我们国家是这样。我们国家在前五十年,对营养的认识仅仅认识到要求给老百姓提供必要的食物,就是提供充足的蛋白质、脂肪、热量也就是这样,就是洪量营养素。就是说要有一种饱腹感。就是要求吃饱就可以了。说实话这种认识还是非常肤浅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大家知道,微量营养素,叫“微量”但是对人的影响可不“微小”。你说这个人智力发育不重要,体格不健全不重要,一辈子健康不得慢性病不重要,但是过去是不认识。
     现在我们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得知,从去年开始,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我们总理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讲到“推进公众营养改善行动”写进“十一五”规划,接着又把这个规划具体化,写进《“十一五”食品公约》,这个纲要提出随着我们工业发展,要把营养的改善,营养的基本原则作为食品工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向这个非常重要,已经被提到这么高的高度了。另外还明确把强化面粉、强化大米,这些具体的强化食品作为食品工业重点来发展,这是国家在规划这一层。同时相应还制定了一些标准,有一些国家标准今年将会陆续的颁布。
     在国家的立法方面,由卫生部和中国营养学会在营养方面,制定了《国民营养条例》会对营养的改善诸方面提出明确的法律性的要求,我想这部法律颁布对我国的营养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再说强化食品的发展。首先,我想讲一下强化食品,这个词令人听起来有点害怕,我们做过调查,老百姓说这个强化食物是什么?比如说,这个食品里本来钙应该是五毫克,一强化是不是就搁了五十毫克,这里有没有危险?很多老百姓问这个问题,说“强化”这个词太厉害,太强了。实际上我们现在中国所做的“强化”是什么?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实际上准确解释我们的“强化”是什么?是食物加工过程中,由于我们加工过程损失而造成了人们营养摄入的缺乏,我们就把这部分损失的营养素,和人们特别需要补充的营养素恢复性的添加到食品里。
     比如说,我们的大米也好,水稻也好,小麦也好,它原来微量营养素70—80%都在外壳上,现在我们都是精加工了,非常细腻,中国人还要求白,但是微量元素的损失节达到70—80%,就是说你只吃到原来的营养10—20%多,你想想这么多的营养素的损失,我们很多中国人,因为我们还是以植物型为主的国家,主食还占非常大的部分,这么大的损失你是受不了的,会影响健康和发育,为什么我们叫它“恢复”,因为通过吃,我们再恢复被我们改善、被我们丢掉的营养,把营养素尽量恢复性到原有的面粉、大米里,这样,是不是你既有好的口感,又有营养充足的摄取,我想如果这么宣传,我们的强化食物就不会造成很多的居民对这个词的恐惧了。
     主持人:我们有没有想过,换一种翻译方法,或者换一个词。
     于小冬:如果一换就和世界不接轨了,另外,国内比如说在1995年开始的“盐加碘”,如果名字一换是不是影响盐的强化,有方方面面因素,我倒是觉得这可以宣传,跟老百姓多宣传,今天咱们也是宣传,能让网友们知道,不要害怕强化食物,全世界近80个国家,都用立法的办法,政府倡导的办法吃了强化食物,而且最早吃到现在70、80年代,这一代人都过去了,这一点都不可怕,只是让你能够低水平补进去你丢失的营养而已。
     主持人:强化食品带给很多人有两个疑问,一个是他会觉得,因为我们国家有很多人,人和人之间的生活程度不一样,比如说,我们生活比较富裕的这部分人,我们有必要来吃强化食品吗,还有一个问题,你说是不会吃得多,但是人跟人体内微量元素多少本来就有差异,如果我不缺吃多了之后吃中毒怎么办?
    于小冬: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问题。就是说,我先说后面的问题。大家就问了,强化食物你按照这个定量说,添加我们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你考虑到了吗?对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国务院几次发文都谈到强化提倡住主食强化,实际上有一个含义在里面,我们理解主食品不是一般说的主食、副食,是米、面、油,人人都可以接触到的食品,我们仅仅是在这些食品里,包括儿童奶粉在进行强化,这些产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叫具有自限性食品,这样的食品它的食量大、食量小,科学家可控,可以预计和估算的,具有可限性食品。
     水就不行,你比如说爱喝水的,一天喝20瓶,不爱喝水的,我一天两瓶,这一天就过去了,这就是属于非自限性食品。差距非常大。所有具有自限食品在摄入量、食用量上我们可以在添加营养素时可以由其控制,无论你多大,多高的食用量,多低食用量我们安全范围都在这之内,这就是说我们国家公共改善项目推动的食品,都是具有自限性,需要保障绝对的安全,这可能是很多人都会有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很多人都认为这又是一个误区。就是说,现在营养不良是农村的事,城市只有营养过剩问题,哪有营养不良?
     很多人都跟我说,现在营养不良主要是贫困地区的问题。我要用数据来说话,第四次营养调查数据证实,无论是城乡我们的微量营养素摄入水平基本上只能达到应有水平的60—70%,有一些还不到,比如说钙,每人每天推荐的摄入量都按照18岁青年男子为例是800毫克,我们现在统计出来是多少?是391毫克,这是什么概念?实际上不到一半。这是全国的情况。
     铁的情况,虽然摄入不少,摄入是我们推荐量的300%,但是留下多少,只有30%左右,为什么?刚才讲我们中国食物结构有一个脂酸,吃进去的铁有反应,不可以留下,都排出来了,对我们吸收某一些营养素有一些影响,而且铁吸收和维生素A有一定的影响,维生素A缺乏,铁就摄入,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恰恰我们维生素A我们也很缺乏。这次调查我们全国的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是50%以上。所以这样,你看这个情况,并不是说城市的人微量营养素跟洪量营养素都过剩,所以为什么叫结构失衡?就是洪量营养素多,就是多得多,少得少,不要认为我们城市人营养很均衡,我上午和一些人谈问题,我们在座的八个人,我说,现在立刻大家都做选择,我们不相信咱们八个人谁能够完全达到微量营养素的摄入标准,为什么有现在这么多的“亚健康”?这种状况更多表现在无力、下午疲乏、困倦、很多女士缺铁贫血,包括大城市的儿童,照样有比较高的比例贫血,就是因为缺铁,所以要纠正一个概念,特别是微量营养素的补充是农村的事,千万要避免这种误区。
     所以我管营养改善工作,我有一句简单的话:“加减工程”,什么叫“加减工程”,就是不够给你加进去,多的减下来,减脂肪,减油的摄入,减盐。这是城市人也要营养改善的地方。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的状况“多得更多,少得更少”。比如说,本来他可能有了“三高”的症状,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每天还要应酬,吃大鱼大肉,而他说“每天都吃鱼翅,我怎么会缺乏营养呢”,他认为这些东西有最高的营养。
     于小冬:所以这个东西是误导老百姓,现在说实话,你说贵的东西是不是就有营养?而且补充贵的东西就是营养,是不是你缺乏的营养,要不要补充这种某一些你认为好吃的,贵的,就是营养呢?这里包含你所需要的营养,比如说微量营养元素,这就是一个营养知识要普及的问题。其实有一次,我跟我们国家一个很重要的领导同志说,我讲,鱼翅有时里面含铅量比较高,不但不能够给你补充营养还会造成影响健康的地方,因为这种重金属对身体的污染,营养素在身体里,就好象一间屋子,你住进去,我就出来,我住进去,你就出来。所以这里有一些看起来很贵的东西,但往往又有一些可能具有重金属污染的食品,我们要尽量避免,因为它会影响营养的摄入和保存。
     主持人:是不是还会积存?
     于小冬:对,所以这个东西,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对营养的科学知识和感觉一定要划分开。不是说,我们吃越贵的东西,脂肪越高的东西,油量越大的东西越有营养,特别是城市人口洪量营养素要特别注意,因为它对营养素影响太大了。特别是肥胖所引起的高血压、糖尿病,会对它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这方面我们要大大注意,然后从调整自己的收支平衡,该加的加,该减的减,绝对不是一个方面就可以解决问题。
     主持人:我也听到一些说法,一位营养学家提到,你把粮食精加工后,把所流失营养恢复性补充进去,你吃粗加工的东西不就完了吗?
     于小冬:我也这么想,这是最理想的,但是你吃不吃呢?我们现在国家提出吃粗粮,吃全麦粉。
     主持人:在国外好象有这种运动。
     于小冬:对,我绝对不反对你这种做法,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到。在老百姓还不可以做到过程中,我们政府也无能为力,我们仍然要采取一些措施,即使在美国和欧洲这样的国家也没有做到,比如说发芽的糙米,也比较少,比如说日本,它是最讲究饮食的了。我去了解这样的国家发芽的糙米也不好,我们国家非常重视食品的色、香、味,如何既不受影响,也不损失它的口感,因为口感生活质量一部分,不改变它的口感,不改变对食物色、香、味要求的情况下,我们再让其摄入充足的营养,尽量两全其美,我认为这是我们食品工业的方向,不要剥夺热爱老百姓“美食”的权利。
     主持人:现在有很多的“白领”吃营养素补充剂,微量元素或者是多种维生素胶囊,有一个词叫“胶囊小姐”,每天吃一大把维生素药片,跟我们直接吃蔬菜、水果有什么不一样?
     于小冬:从营养素补充上是一样的,是一个理论和现实的区别。从理论来说,我们提倡的少吃片片丸丸的药或补充剂,通过食物全面、均衡、充足的营养是最好。如果外一她摄入不到时,你一定要有一种补充的手段,为什么说强化也是一种补充?营养补充剂也是一种补充,只是方式不一样,是在你外一做不到时,从食物中摄取到时,这不是一个好的办法,但是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毕竟可以通过这样的矫正,这样的干预可以使你的营养得到尽量的充分摄入,保证健康水平,这是理论和现实的区别。
   
    主持人:您感觉我们国家老百姓饮食中存在哪些常见的误区,大家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于小冬:从常见的误区来看,我现在主要是说成是地区,城乡是不太一样的,城市地区,现在有一个误区是主食品摄入从比例来说有点低了,从世界卫生组织来提倡,他们提出我们主食品提供的热能应占你全部热能的55—65%,我们现在城市地区这部分的比例只占47%,低于最低限。从脂肪中得到的热量,应该是20—25%,最高不应该超过30%,但是我们现在城市地区已经达到35%了,就是说,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热量从中得到有一个基本比例,植物性的是55—65%,动物性不要超过30%,但是我们现在有点“头重脚轻”。反过来了,就是说植物性的热量不太足,另外我们我们蔬菜消费比较大的国家,但是现在的发展比较少了,蔬菜、水果应该鼓励。另外就是说,粗粮,包括薯类,这些食品摄入也不高。大豆类食品比例也比较低,这是一些问题。
     还有我们的肉类食物肯定是偏多,而且肉类食物结构,高质量肉更少了,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油和盐的问题。我们这次统计,应该每人每天摄入的食量不超过15克,但是我们全国是13克,油脂肪的摄入一天从营养学会来看不能超过25克,可是我们现在通过每人每天47克,又将近一倍,所以高油、高盐高比例的肉,从城市来说,摄入很不利于健康的。这是误区,另外一个吸烟、喝酒的习惯,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城市,现在这个量应该限制,我觉得这些都是影响到健康的不良的饮食习惯。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一个词“高质量的肉”什么是“高质量的肉”?
     于小冬:就是说在这个肉里,比如说牛、羊肉,它的蛋白质量明显高于猪肉,再看家畜类的肉,家禽类的肉质量更高一些。这些东西当然是受到收入水平,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但是我要把这个问题跟有条件的家庭尽量的在肉的选择上也有一个调整,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
    主持人:最后请您评点一下比较流行的两个观念:前一段时间,有一个争论即“牛奶有害论”,很多人说,喝牛奶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致癌比如导致前列腺癌,还有“维生素致癌”,说是国外的一项研究。您是如何看的?
    于小冬:我觉得,这两个观点,它的科学证据不足,世界上的食物都是好的,是食物都是好的,没有不好的食物无。但是,有不好的搭配和不好的食用量,没有不谈食物的,吃东西不谈量这没有任何意义。还有很多人提到,“洋快餐”,就是“洋快餐”热量大,这怎么讲呢,如果一个孩子整天学,运动量并不大,天天吃“洋快餐”,摄入和支出之间有一个不平衡,这么吃就是不好。但如果偶尔吃一次,总摄入上没有任何不同,或者你刚跑完百米短跑,运动量很大,需要补充热量,中间并没有产生不平衡,并不存在不好,这是一个量的概念。
     另外是不同概念搭配的概念,我是这样一个观点,不能说离开它的摄入量去谈它的好坏,很多食物说实话吃多了,都有一定的毒性,咱们有药食两用的食物很多。无论是牛奶也好,维生素也好,它对我们人的健康,对人的发育,对人的维持生命力,这都是早就有科学定论东西,你要谈它的坏处、问题,你必须讲它超过多少量了,有科学依据来谈,否则,像这样早有有科学定论的食品,我们没有一个真正过硬和权威的科学研究,凭着这一、两个,有时科研设计还有一个方法的问题,有一些科学设计不太科学,得出一些数据,甚至没有数据就来推翻早有定论,全世界有定论的、经过数十年,数百年理论和实践证明好的营养素,这我是不太同意的,无论是营养素,还是食物,都不能这么轻易推翻,这点我想我们对老百姓应该是负责任的,不是说为了吸引眼球,说一些非常“石破天惊”带有结论性的语言,这样对老百姓营养的摄入,健康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我想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和一种行为。
     主持人:最后请于教授给我们大家在改善营养促进健康方面提几个建议。
     于小冬:我想,第一,我觉得我们全国网友,包括国民,我们首先还是应该更多地学习一些科学的营养知识,因为这些科学类的营养知识能够帮助你判别一些市场宣传,到底它合不合理,同时你能够来考虑自己和这些宣传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人体的差异是太大了,不可能说一种宣传适合于一种产品,一种产品和一种宣传适合于所有的人群,这种判断,或者找医生做判断,或者有一些营养知识进行初步的判断,我想这是太必要的了。由于营养知识的缺乏,我们在健康上,在孩子的发育上有一些损失是非常惨重的,说实话,应该这是基本的想法。
     第二,要树立一个健康的历史观和未来观,什么叫历史观和未来观,就是说健康应该从整个人的生命周期来看它,我刚才讲婴幼儿、或者母亲腹中胎儿的影响会决定你一生的智力发育,智商发育和体格的发育,要整个看一生,有的儿科医生说,三岁以前的孩子营养和健康状况都大致可以看出一生健康状况。美国有一项研究,如果婴幼儿时期,叶酸补充比较到位、比较充足的话,可以减少未来成年人以后中风率的50%,你看这一下子把这个问题眼光拉几十年之后去了,闹了半天,几十年后的中老年中风跟婴幼儿营养的缺乏有关。这项研究在美国引起很大的轰动。
     我当然这项研究还需要更多的科学证实,但是帮助我们考虑一个问题。你一定要全面的看待人生和健康的关系。
     为什么说有未来观,因为健康要储蓄的。很多人认为,我年轻时可以不注意,到老年发现问题我再来修理我这个人体,像一个机器一样,往往是不能后悔了,因为晚了。你像刚才讲也算了,刚才讲的发育方面受到的这些影响,这是要储蓄的。包括钙的吸收也是这样,有一些人,等到我中年以后,因为钙的情况是这样,有补就有流失,一部分钙形成,一部分峰值形成,就变成辩证和斗争一样,谁占上风,如果形成钙的细胞这时它占上风,它可能这时就骨骼量是增加,否则就是减少的,很多人不了解,在青年时间你必须把峰值推上去,必须补充足了你的钙,使它到你中年以后,你挡不住的自然趋势要流失时,如果你有储蓄它就可以更好地留存得多一些,保证你的健康。所以这个健康应该有一种全局的观点,循环的观点和储蓄的观点。
     另外一个,由于有了更多的学习一些营养知识以后,应树立全新的生活观念。人类的健康是可以经营,不要无所作为,现在我们科学知识比较发达了,各种各样的媒体,各种各样的宣传手段也比较充足,知识的取得渠道非常多,我觉得我们作为21世纪生活的现代人来说,应该科学的注意自己的饮食行为,科学的规范自己的生活和活动,这样使自己能有一个健康身体去面对竞争的环境,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达到自己充分发展的目的,既有益于自己还有益于社会,这是我在健康方面提出几点原则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