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状况是决定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 在北京大学2003年人口资询会上的发言

来源:   2009-08-24 11:54:41
      决定人口素质的三个要素是遗传、营养和教育。其中,遗传是先天的、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要素;而营养和教育则是后天的、可以改变的要素。人一旦出生,就只有营养和教育两要素的变化可以影响其总体素质的发展、形成了。由于教育和人口素质的关系已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并且国家也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加强教育,本文不再赘述。这里仅准备就决定人口素质的另一重要因素——营养问题及提高全民族营养健康水平的迫切性做一简要的分析。
 一、营养不良对人口素质的影响
1)体力不足、劳动能力降低。研究显示,营养不良直接影响人体生长发育。如钙和维生素D缺乏可能造成骨骼生长不良;缺乏维生素A是导致双目失明的原因。儿童时期营养不良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成年后身材矮小,这将影响他成年后的劳动能力。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研究显示,儿童2岁以前生长发育迟缓,成年后劳动生产率将平均下降9%;严重缺碘造成的克汀病将使劳动能力全部丧失,中等程度的缺碘使劳动生产率平均下降25%。
2)智力受损,受教育的能力低下,创新能力不足。众所周知,缺碘、缺铁会对智力造成终身损害。此外,综合性的营养不良还会使人的认知能力降低,接受教育的效果较之营养正常的人要差,使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与持续性受到影响,从而降低其智力水平和创新能力。联合国在危地马拉的研究发现,严重发育迟缓的男子受到的学校教育较之发育正常的男子平均少一年零八个月。这意味着营养不良使人的智力受到双重损害:一方面直接损害智力水平,另方面营养不良导致认知能力不足使这些人教育效果下降、受教育的年限缩短,进一步损害其智力水平。
3)营养不良与急性、传染性疾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急性、传染性疾病往往是由营养不良引起的,而这些疾病又会带来新的营养不良,两者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1999年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1700万名,其中49%与营养不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人们能够观察和统计的儿童死亡原因往往是诸如腹泻、麻疹、疟疾、急性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而营养不良深藏在这些疾病之后,营养不良的危害程度常常被低估甚至不被察觉,无声地蚕食着人的体力、智力乃至生命。
4)营养不良是许多慢性疾病的潜在原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系列的研究显示,胎儿期和婴儿期的营养损害,在他们成年后易患诸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症,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疾病。这些被称为“富裕病”的慢性病,其实有不少是根源于婴幼儿时期的营养不良,只不过因为过于遥远和隐蔽而被人忽视。
5)营养不良会世代相传,形成恶性循环。营养不良的女孩长大后会变成矮小的妇女,而矮小的妇女比一般妇女更有可能生下低体重婴儿(新生儿低体重是营养不良的标志之一),从而使营养不良世代相传,如果不采取行动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话,这个过程就会循环往复,抑制着人口素质的提高。
 二、我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营养问题
      从全球看,我国是营养不良问题比较严重和复杂的国家。从总量来说,由于人口众多,我国属于世界上营养不良人数最多的几个国家之一;从结构来说,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强烈的二元结构特征,我国正承受着营养摄入不足和营养结构失衡两类营养不良带来的双重负担。我们面临的既有发达国家所需着重解决的失衡型营养不良,又有发展中国家主要存在的营养素摄入绝对不足问题。
      在农村和广大的西部地区,营养素摄入不足型的营养不良问题在相当范围内存在,成为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村中贫困人口的营养不良比较严重,某些地区的营养状况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得到改善,在一些绝对贫困的地区,营养状况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就每个家庭而言,营养不良引起残疾和疾病降低了劳动能力,直接减少了收入,为了治疗疾病增加了开支,而且为照顾病人进一步增加了支出,加重了生存压力,这对贫困家庭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营养不良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贫困的结果,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营养不良也是贫困的原因。
      在城市和东部地区营养素摄入结构失衡型的营养不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突出问题,与营养状况相关的慢性病如肥胖、冠心病、癌症、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等发病率明显提高。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慢性、非传染病发病率不断提高,增长率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而且发病年龄也有日益年轻化的趋势。这种情况,不仅会给患病者家庭带来经济损失和不幸,而且还会给全社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损失,同时对我国的公费医疗、医疗保险事业都会带来巨大挑战。
      按照世界银行统计,发展中国家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智力低下、劳动能力丧失(部分丧失)、免疫力下降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按目前我国每年国内生产总值10,000亿元人民币估算,我国每年为此损失约3000—5000亿元。这个测算,不包括间接经济损失及
 
 
患者、家庭、社会为此所付出的其它代价。
 
三、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改善城乡居民营养不良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要求国民素质迅速提高与之相适应。多少年来中国政府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我们知道,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协作、需要坚持不懈地长期工作。
营养和教育是决定人口素质的两个轮子,这两个轮子必须同时向前转动才能保证前进目标的实现。目前,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的意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重视;但是通过改善营养状况提高人口素质,似乎尚未被大多数人所认识,还需要做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一些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认识到营养的重要性,美国等国家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陆续立法,保证国民得到必需的营养,保证他们的身体成长和健康。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美国的佛格尔教授研究后认为,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增长的50%来自于人们营养改善的贡献。可见,营养的改善对于人类体格、智力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文明进步是多么重要。
由我国政府和联合国儿基会、亚洲银行等国际组织合作的“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从1995年开始一直致力于全国公众的营养改善工作,并且选择食品强化作为这项工作的切入点,目前正在大力推进。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则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意。所以,改善城乡居民的营养状况,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应是发展新阶段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当前,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反应到人们生活日常膳食上,已经开始从“温饱型”向小康时期的“营养型”转变,我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讲求科学膳食、平衡营养的经济条件;反应到医学统计上,我国疾病病谱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疾病的发生从急性传染性疾病为主转为以慢性非传染病为主。多少年来我们盼望的从以治疗为主转向以预防为主(营养的改善是重要条件)的卫生工作方针有了实现的可能;反应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上,从主要控制人口数量转向控制数量与提高质量并重,以更高的质量换取更少的数量。而提高人口质量的途径,除了通过教育训练之外,还要逐步改善营养健康状况。
所以,围绕着如何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强中华民族国际竞争力这一目标,包括经济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医疗卫生工作者和计划生育工作者在内的各行各业都可以在不断改善公众营养状况这一点上取得共识、相互协作,像全党、全民关心和支持教育一样,关心、爱护、支持、帮助人民的营养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