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饮食一个民族的希望

来源:   2009-08-24 11:39:25
      一个国家及其民族的兴衰与其社会经济发展并不直接相关,而与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的变迁规律密切相关。因而一个民族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要看该民族吃什么,以及如何吃。
      早在2400年前,我国就很讲究饮食科学。医典《黄帝内经·素问》中的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即是一个营养与膳食科学的精炼总结。我们的祖先便以此作为平衡膳食的基本理论指导,形成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中华民族传统的良好饮食结构,塑造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
      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在国际大家庭中处于最好时期,同时也是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人群疾病谱转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营养问题正在困扰个人健康、家庭小康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扶持发展。这一问题已成为不争事实,并用必将越来越突出。
      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所示,目前我国超重2亿、肥胖者6000多万、血脂异常1.6多亿、高血压1.6多亿、糖尿病2000多万等等。这些与人们日常膳食有关的病症,可与营养知识普遍匮乏、西方饮食文化入侵、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丢失、农业和食品与营养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不无相关。
      为此,我们应将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的复辙,以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为基础,以《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为指导,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共同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推进我国城乡居民的营养改善工作。
一、搞好学生营养餐,托起明天的太阳
      我国的学生营养午餐试点推广工作,从总体上来说在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并在不断提高与发展。全国现有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吉林、黑龙江等20多个省市地县开展了学生营养午餐工作,享用营养午餐的学生数达到160多万。诸多研究结果表明,在实施学生营养午餐连续3年以上的中小学校中,不仅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分别比非营养午餐学生增加1.3厘米和1.7公斤左右,而且学生的大脑认知能力与反应速度、学习效率及其学习成绩显著高于非试点学校的学生。但是,分析目前全国各地的学校营养午餐发展概况,严格衡量学生营养午餐的真实含意,良莠不齐,有喜有忧。
      今天的儿童,就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明天的儿童,就是一个国家的财富。因此,今天的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就是明天改善全民营养状况一个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托起一个强盛中华民族的重要发展战略。然而,我国学生营养餐的健康有序发展还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当前,我国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发展我国学校营养餐的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我们应将学生营养餐工作作为全社会的一项共同事业,积极当好各级领导参谋,努力营造一个政府重视、学校欢迎、企业配合、家长满意的可协调发展良好环境。
      我国学生营养餐事业的倡导者与奠基人、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教授曾经深刻指出:“位卑未敢忘忧国”。在前进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这句话应该作为激励我们前进的格言,激发我们对社会、对下一代的责任感,为托起明天的“太阳”而不竭努力!
二、推行营养早餐工程,引领全民早餐革命
      中国人有句俗话:“早饭要吃好,中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或者是说“早饭要饱好,中饭要吃好,晚饭要吃少”。则不论是那一句俗话的含意,都既不无科学道理又都表明了吃早餐的重要。事实上人体的肠胃道对上一天摄入的食物营养,经过一个夜间的活动和机体的基础代谢早已殆尽,急需早餐补充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以应对新一天的开始。因而作为“一日三餐在于晨”的早餐,如同启动大脑与体力工作新一天的“开关”,影响着每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效率。
      然而,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对早餐营养问题,仍然认识不够和摄入不足,普遍存在着“早饭可有可无,中饭凑凑合合,晚饭上大吃大喝”现象。虽然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城镇居民家庭中由原来的白粥、馒头、油条等“老三样”基础上还增加了一些包子、馄饨类食品,在农民家庭中由原来的白粥、咸菜、窝窝头等老三样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一些面食、糕点类食品,但仍然是食物单调又营养供给量不到全天的30%。又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某种晚睡晚起不良习惯因素,其中不吃早餐或者少吃早餐,已成为影响当今城乡居民健康的又一个严峻营养问题。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在我国城镇居民中不经常或几乎不吃早餐占10~30%,在中小学生中占20~50%,城镇上班族人群35%以上。少吃或不吃早餐所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同时还会加大中、晚餐的进食量致使体内脂肪聚积而形成肥胖,从而导致动脉硬化,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攀升。
      针对当今不少上班族职工来不及做早饭吃,中小学生在家吃不到早餐的现象,马路边流动着不卫生、不营养的无证“路边摊”问题,在我国厦门、济南、苏州等不少地方的政府部门引起了高度重视,设立了以分管副市长挂帅的领导小组,财政拨给了一定数额的启动资金,在不少注重公益事业企业的响应下搞起了早餐工程。有的城市建立起相当现代化的中心厨房,实施了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志、统一固定网点、统一流动餐车、统一着装的早餐工程。在每个固定网点上供应着风味小吃、特色小吃、豆奶、牛奶、等50多个品种,每辆餐车上也有20余个品种。由于早餐工程贴近百姓又方便、卫生、营养、廉价,以致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与拥护。由于该项工程还解决了相当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因而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民心工程”、“形象工程”。
      然而,如果将这几十个早餐品种在营养师指导下,按照不同年龄段居民早餐营养要求,推出不同组合的多个营养套餐系列,让广大市民根据各自的营养需要选择自己的组合套餐,那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营养早餐工程”,其意义不仅仅解决了那些不吃早餐的中小学生、上班族职工的早餐营养问题,更重要的是影响城乡居民家庭的日常的早餐,在潜移默化向食物多样化、搭配营养化方向发展。
三、提倡“1+1”喝奶,营养合理更科学
      所谓提倡喝奶“1+1”,就是提倡人们每天要饮用一杯牛奶和一杯豆奶。由于这两种奶分别是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中最为接近人类母乳的食品,通过这两种营养特点优势互补的“白金搭档”,以引导广大城乡居民从中了解营养知识,更新营养意识,改善营养行为,促进营养与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于1995年起实施了“国家大豆行动计划”。对于小小的一颗大豆,当时为什么引起国务院重视并确定为一项计划?正因为这是完善中华民族传统饮食营养结构,促进我国城乡居民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一个重要系统工程,又将是积极有效避免西方饮食模式带给现代“文明病”的一个明智选择。在该行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我国先后在内蒙、陕西、山东等11个县市的农村中小学校试点结果表明,连续饮用豆奶三个学期后的学生身高、体重与未饮用豆奶学生比较,分别增加了0.3~0.9厘米和1.1~2.4千克。饮用豆奶学生的血红蛋白比未饮用豆奶学生增加了0.10~0.17/dl,贫血患病率下降了10~16%,同时学生中感冒发生率明显下降。
      我国于2000年起实施了学生饮用奶计划,并由国家农业部、卫生部、教育部等七个部委联合下发文件和颁发了管理办法,然而在我国28个省市4468所中小学校中开展了学生饮用奶工作,计有190多万中小学生每天喝到新鲜营养的学生奶,以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学校师生、学生家长的欢迎和拥护。与此同时,学生奶计划也使影响到广大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饮用牛奶增进营养与健康的理念,提高了牛奶营养促进健康的意识和增加了喝牛奶的数量,从而使我国居民牛奶消费量在近五中大幅度增加,年人均消费量已由1997年的6.3公斤增加到2002年10公斤,预计今年可达到15公斤。其中我国北京、上海等一些大中城市居民人均消费量已达到50公斤。
      然而,喝牛奶也并非越多越好。目前全世界牛奶消费量最高的是美国,年人均消费已达到290公斤,相当于每天每人饮用牛奶800毫升。为此,接踵而来的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慢性退行性疾病,正在困扰着美国的国民健康及其社会经济发展。而邻国日本目前的牛奶年人均消费量为60公斤,相当于每天每人饮用牛奶160毫升,也即“一杯牛奶就振兴了日本民族”。与其营养相仿而更为健康安全的豆奶或其豆制品,日本每个家庭餐桌上常年必备的食品,美国仅仅一个“丝绸”品牌的豆奶年销售额就达4亿多,正在击退日益萎缩的牛奶产业发展。我国又为“大豆的故乡”,具有得天独厚的大豆资料优势。如将豆奶和牛奶两者各自的营养特点加以优势互补,便为营养合理更科学的明智选择。又则,我国的大豆行动计划和学生饮用奶计划,为广大城乡居民饮用豆奶和牛奶的“白金搭档”,给予良好的启示和奠定了重要基础。为此,在我国城乡居民中提倡每天饮用一杯豆奶和一杯牛奶,既科学经济、营养合理,又是增进健康的一个重要。
 四、让营养强化食品来到城乡居民餐桌
      在2004年10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王陇德副部长讲到我国居民的膳食与营养状况虽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依然“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结构失衡的双重挑战”。其中的营养缺乏主要是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问题,以致导致目前我国大约有2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5.8亿人出现维生素A边缘缺乏症,200万儿童由于缺碘引起智力低下,70%的婴儿神经管缺陷是由于孕妇叶酸缺乏引起的。根据2002年我国对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有关调查结果,目前在我国城乡居民的日常膳食中,对于维生素A、B1、B2、叶酸、钙、铁、锌、碘等微量营养素的摄入量缺乏30~60%,从而成为导致以上一些营养缺乏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然而,采用面粉、大米进行营养强化,是预防微量营养素缺乏相关疾病的一种最为有效途经和措施,也是当今世界改善公众营养不良状况通行做法。并且利用营养强化来改善居民营养水平,已在世界80多个国家的实践中得到证实。为此,我国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亚洲开发银行的协助下,由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卫生部等国家八部委联合制定了“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并于2000年组建了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启动了食品营养强化研发和试点工作。2004年10月26日,项目办在兰州公布了中国营养强化面粉30000人食用效果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食用营养强化面粉后,维生素A、B1、B2、尼克酸、叶酸、铁、锌 等营养素的摄入量全面提高、食用强化面粉的育龄妇女的血清维生素A含量从观察初期的0.34mg/L上升至0.37mg/L,营养性贫血状况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好转。这项研究结果不仅显示出营养强化面粉对改善我国公众微量营养素普遍缺乏具有明显作用,而且填补了国际上强化食物实际效果的研究空白,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目前,我国已有20多个国内一流的面粉、大米企业先后在国家项目办组织指导下,开始生产营养强化面粉和营养强化大米,并自从投放市场以来一直受到广大消费者亲睐。另外,营养强化维生素A食用油等营养强化食品也已先后面市。根据我国承诺,我国将在2006年以立法方式保障强化大米、面粉的强制性推广,对于营养强化食用油等以国家倡导的方式推广。这对于提高全国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来说,将是一个极大的喜讯和福音。然而,如果将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的宣传到家喻户晓, 让营养强化食品来到全国城乡每一家庭的餐桌,将使广大居民百姓更是喜笑颜开。
 五、贴上营养标签,让广大百姓明明白白的吃
      民以食为天,食以营为本。人们每天饮食的目的就是为了在食物中摄取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各类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增进健康与促进生长发育。然而,如果人们对每天所吃各类食物中含有那些营养素,各种营养素的含量又是多少等茫在雾里、一概不知,这样不明不白的吃就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即不是营养过剩就是营养失衡,从而导致一系列营养相关性疾病的发生,以使我国居民中的营养问题出现更将严重的双重挑战。
      为消除人们对目前市场销售食品营养含量的迷惑,引导广大城乡居民选择食品时了解营养含量,国家卫生部组织正在制订与即将颁布《食品营养标签标准》和《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办法》,对凡有外包装的市场销售食品,均规定要以形象直观的图形或文字的形式,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锌、硒、维生素A、B1、B2、C等各种营养素及其含量标明清楚,有的还可标注一些营养素知识信息。这对于已从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化广大城乡居民可以根据所学营养知识,按照各自制订的家庭或个人膳食计划,从自身的膳食营养要求选择相应的食品,这样既有利于增进人们的营养与健康水平,又相当程度的降低了城乡居民家庭的日常膳食消费。
      因此,对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各类包装食品都应将贴上营养标签,以作为消费者正确选择食品的一种基本工具,又为向消费者宣传营养知识的一种主流途经。也可以说这是传递膳食科学的一个信号,引发人们学习食品营养知识,又可以说是量化食品营养的一个坐标,引领人们食品消费的营养理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广大城乡居民通过科学合理的膳食消费,知情食品营养的明明白白的吃,从而达到营养促进健康水平全面提高的最终目的。
   
 
 
                                      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
                                      胡承康 200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