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改善公众营养纳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

来源:   2009-08-14 17:48:27

  关于将改善公众营养纳入第十一个

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
 
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
 
 
营养是指人类摄取食物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是人类体格、智力成长发育和维护健康的基本条件。公众营养是国民大众的营养,公众营养状况是宏观反映人口发展水平和素质的关键指标,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全面保证和积极改善公众营养是政府的一项公共职能和战略任务,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建议将其作为一项国策,纳入国家中长期规划。
一、“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是最根本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的终极目的。只有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它一切发展才具有实际意义,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协调有序才能够真正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生物人”的发展、“经济人”的发展和“社会人”的发展。“生物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体格、智力形成、改善和提高;“经济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享受物质财富的能力发展;“社会人”则是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是指这三个层次的发展都得到充分的保证。其中“生物人”和“经济人”二者的关系类似于电脑的硬件和软件,相互依存、共同发挥作用。
改革开放前,我们片面追求“社会人”的发展,体现在上层建筑领域不断“革命”;改革开放以后,比较注重“经济人”的发展,体现在加强教育、发展科技、重视物质利益分配等。但是,作为人类全面发展之基础的“生物人”的发展,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实际上无论是讨论增强人口素质,还是反思西部地区发展及扶贫工作,都不能忽视“硬件”方面的原因,再好的“软件”离开“硬件”也无法发挥作用。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到现在,世界上已有近百个国家采取包括立法在内的措施改善国民营养;联合国制定千年发展目标,要求改善公众营养;各国际组织积极倡导、大力推进,其原因均在于此。
 
二、我国国民营养状况亟待改善
我国的营养问题呈现结构复杂和总量较大两方面特点。
一是从结构看,营养不良的概念包含营养摄入不足和营养摄入失衡两类,前者主要存在于中西部地区和贫困人口,后者主要存在于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人口。特别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在农村地区也呈现出两类营养不良并存的格局,营养摄入不足依然有待解决,而营养失衡又大量出现。
二是从总量看,我国拥有2900万农村贫困人口和一定数量的城市救助对象,他们是营养摄入不足型营养不良的主要人群。同时,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包括中西部城市)中患营养失衡型营养不良的人群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发展迅速。
根据2002年第四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在我国贫困农村,直接反映儿童营养状况的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高达29.3%和14.4%!由于营养摄入在人类生长阶段的不可逆性,这些儿童的发育将终身受到影响,同时也意味着,该地区未来的人口中将有1/3至1/2明显低于正常人的体格和智力发育水平。根据调查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该地区的其它人群发育也难以达到正常水平。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贫困是产生营养不良的原因,而营养不良带来的劳动能力、创造能力低下,又会产生新一轮贫困并加剧贫困。
2002年调查显示,由膳食结构不合理带来的营养摄入失衡问题同样十分严重。在城市居民中,一方面,脂肪供能比(全部食物热量供应中脂肪所作出的贡献)已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30%的上限,达到了35%;另一方面,维生素A、铁等微量营养素的缺乏又十分显著。2002年城市居民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29.0%;全国城乡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微量营养素缺乏的情况在农村更加严重。
与此同时,和营养不良密切相关的一些慢性疾病患病率大幅度上升。据调查估算,目前全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和血脂异常人数已各自达到1.6亿;糖尿病患病人数2000多万;超重和肥胖人数共计2.6亿多。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同营养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速度迅猛增长,且出现了年轻化现象。据调查,十年来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31%;成人超重率上升了39%,肥胖率上升了97%;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六年间上升了39.1%!这种状况既是对我国国民素质和健康的巨大威胁,也是对公费医疗体系和医疗保险事业的严峻挑战。
世界银行曾经进行了一项统计,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营养不良造成的劳动力损失(以工资计算),约占该国GDP的3—5%。即使采用2%这个保守得多的损害率计算,我国2003年GDP总额为11.73万亿人民币,那么因营养不良受到的劳动力损失仍然高达2,350亿元!这只是计算了最直接的、可计算的经济损失,没有包括每年16,000亿医疗费用中和营养相关的慢性疾病部分。而因营养不良给人类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损失、因不健康和患病给个人、家庭生活带来的损失等,都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
 
三、公众营养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1、         十一五期间公众营养工作的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国公众营养改善的总体目标可以表述为:
保障人民群众获得包括微量营养素在内的基本的、均衡的营养需求,逐步消除营养摄入不足和营养摄入失衡两类营养不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口成长潜力,保证人民健康和劳动者生产劳动能力,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和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促进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全面实现。
2 十一五期间公众营养工作的主要任务
1)贫困地区营养不良必须攻坚
多年的扶贫经验告诉我们, 扶贫应该先“扶人”。过去我们仅注意了施加教育,却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即忽略了受教育者本身的基础条件,忽略了营养对人口素质形成的制约作用。所以,对贫困农村教育支援的效果大打折扣。从此次调查结果看,我国贫困农村的营养状况依然较差,贫困农村人口受到营养不良影响的比例竟高达2/3以上! 而且,近二十年来这些地区营养状况并未出现明显改善趋势,其中最贫困地区的营养状况还有所下降。实际上与此相对应的是,脱贫工作也在这类地区受阻。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将扶贫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全面建设,把贫困农村的营养改善列为工作重点组织攻坚。
(2)        婴幼儿营养不良的解决时不我待
婴幼儿的营养问题应该包括孕妇、婴幼儿和乳母的营养。由于受营养知识、经济条件、喂养习惯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婴幼儿的营养状况仍然不令人满意,尤其是农村和贫困地区,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婴幼儿是祖国和人类的未来,婴幼儿的营养状况影响其整个生命周期的成长、发育、健康和劳动创造能力。因此,关注和提高婴幼儿的营养水平是宏观战略问题,应作为全国营养改善工作的另一重点。
 3)慢性疾病快速发展势头需要遏制
在我国城乡,与营养有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形成了对居民
健康和生命的巨大威胁,同时,它也必将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由于这些疾病同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直接相关,如何通过提倡合理膳食,改善人们的不良饮食,并加以人工干预措施,遏制住这些疾病大面积快速增长的势头,是非常急迫的事情。
 
4)对城乡居民微量营养素普遍缺乏现象应高度重视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微量营养素的了解逐步加深。微量营养素在人类生长发育过程中影响体格和智能的形成,它的缺乏在各种慢性退行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居民维生素A、铁、B族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和钙等常量营养素的缺乏十分显著,而且城乡差别并不大。结合我国慢性病发病情况分析,应该认识到微量营养素的缺乏已经威胁到全国人民的健康。解决微量营养素普遍缺乏的问题,是营养改善的主要任务之一。
(5)        大力开展营养科学知识普及教育
对解决“吃饱”后如何解决“吃好“的问题,城乡居民普遍缺乏营养科学理念和均衡营养的要求。因此,要大力开展营养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把主动学习和接受营养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营养理念,作为改善营养的关键和切入点。多年来,我国营养知识教育非常薄弱。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教科书(专业人员除外)中都没有营养知识。我国居民营养中存在的问题,确实受到经济收入、饮食结构以及食品工业发展导向等客观因素制约,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知识和观念。
 
四、改善公众营养是政府的一项公共职能
改善公众营养和健康状况关乎国家宏观大局,关乎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具有强烈的战略性和社会公益性,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公共职能,必须由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工作。
1、营养改善工作需要多方面参与
营养改善工作涉及面很广,横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两大领域,关系到规划、财政、农业、食品、粮食、医药、卫生、科技、教育、宣传、化工、扶贫、西部开发、妇儿、体育、质监、工商、标准等诸多部门和行业。此外,还需要立法机构、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和工商企业界等各阶层的配合。
2、         营养改善工作需要统一协调、规划
营养改善工作综合性很强,需要很好地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任何部门和方面均应从全局的角度做好各自的工作。同时,由于营养改善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短时间内一蹴而就,需要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政策、资金上,以及法规、标准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
从上个世纪30、40年代开始,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了包括国家立法等多种手段改善国人营养水平,以达到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均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例如日本,由于高度重视营养及锻炼,其40岁以下成年人和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已从过去低于我国同龄人群转变为明显超出(约2.3-4厘米),日本青少年的爆发力、耐力、速度、灵敏性等体质指标已经优于我国。最近一些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日益重视公众营养工作。由于采取措施得力,泰国将国民营养不良发生率由40%下降到10%,为其经济起飞奠定了坚实基础。越南、智利、南非和巴西等都在采取改善营养的国家行动。联合国各机构、各国政府及其它各国际组织都在强调国家公众营养工作与基本人权之间的关系。如果我国能够采取措施改善公众营养,必将得到国际社会和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
 
五、关于营养改善纳入规划的几点具体建议
1、在指导方针和目标部分中指明:“公众营养是一个事关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战略性问题,应作为一项国策予以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改善”。
2、在经济结构部分的农业一章中提出:“以营养科学指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研究开发富营养产品,改善农村居民膳食营养。”
3、在经济结构部分的工业改组改造相关部分增加:“食品工业关系国计民生,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一大产业,应顺应城乡居民需求与市场变化,努力研发和生产符合科学营养要求的各类加工食品,实现产业向营养健康型升级。”
4、在人民生活部分中提出:“加强营养教育、指导和咨询,提倡科学合理膳食,增强体质和疾病抵抗能力,减少营养不良和亚健康人群,整体提高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同时我们建议由发改委牵头,组织各有关部门编制《中国公众营养改善专项规划》,系统规划安排相关工作,展开旨在全面提高中华民族全民素质的中国营养改善国家工程。
(本文作者为于小冬。本文为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为将公众营养改善工作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而撰写的建议报告摘要)